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综合新闻

李茂松研究员从气象角度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2-27作者:Admin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年2月26日点击量:

  

[中国气象报]完善农村灾害防御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

——从气象角度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2014年2月26日      记者:张格苗      

 

      119日,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如何?又有哪些新需求?存在哪些困难?该如何更好地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保障粮食安全?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采访并就中央一号文件涉及气象领域的内容进行解读。

不设防的农村亟待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在经历干旱、洪涝等灾害后,去年我国秋粮生产连续十年取得丰收。然而,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减灾首席科学家李茂松研究员认为。

目前,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在时间、空间的精度及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可到达性方面仍然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如果哪个地方发生了灾害我们都不知道,又该怎么去减灾、防灾、抗灾?李茂松说。此外,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未彻底解决。即便农民及时收到了预警信息,也因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转移意识不强,未能采取防灾减灾的措施。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志华称,这恰恰是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存在的难题。不设防的农村是气象灾害的高发区和重发区。

然而,在这里,承担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任务的县级气象机构人员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导致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强;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队伍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投入,队伍不稳定,自身防灾减灾知识有限导致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传播不畅,多部门信息发布手段有待整合共享……

近三年来,中国气象局通过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去年8月中旬,辽宁省黑山县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该县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利用县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暴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基层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协助政府组织人员转移。

不过,有些问题依然存在。事实也证明,建立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需要动员组织多方力量,通过行之有效的渠道和手段,建立以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防御能力。王志华说。

今年,中国气象局将重点完善由基层政府主导的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指挥动员体系,由专、兼职结合的应急责任人、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骨干队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与基层水利、国土、民政、农业等涉灾、涉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气象防灾减灾法制建设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科普宣传体系,切实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呼唤直通式精细化服务

当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生显著变化。王志华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他们一般经营土地面积大,具有规模效应,同时也具有技术优势。截至去年11月份,全国登记农民合作社95万家,成员722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7.8,家庭农场87.7万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多家。

李茂松分析认为,在一家一户经营时期,农民经营的土地面积小,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对家庭造成的损失也小。与此同时,进城务工的收益远高于务农。因此,农民一般不太重视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信息,然而,经营面积超过百亩、千亩,甚至超过万亩的大规模经营主体则极其在意防灾减灾,贴身、贴心和听得懂、看得明白的气象服务信息就会使防灾减灾彰显出更大的效能。

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认为,应根据不同经营主体的特点和问题,直接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目前,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仍然存在不足,尚未有效融入粮食生产、加工、储运、流通、贸易等全过程,还不能满足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需求,基层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相对短缺。

王志华透露,今年中国气象局也将继续强化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服务。

据悉,中国气象局近期将与农业部联合推进基层气象部门开展面向种粮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点对点直通式气象服务,并印发直通式服务指南,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在6月底前完成新增重点对象入库工作;推进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库和指标库建设,加大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加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交流力度;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站人员专题培训、推进县级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基础知识培训。

此外,中国气象局还将尝试培育社会气象服务组织,并帮助社会气象服务组织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专业气象服务,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工作。王志华说。

直通式气象服务更偏重基层,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的专家们也将根据新的要求调整工作方向。农业气象中心本身就是为三农服务的。毛留喜说,在国家级层面,农业气象中心将通过产品,或在灾情发生后及关键农事季节派专家深入一线等方式,加强对下指导,使基层气象部门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的能力更强。

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气象护航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是否一定为气候变化所致,会不会成为常态,现在还不好下结论,但出现的新苗头值得引起注意。李茂松说,变化了的气候和灾害可能会给国家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因此,在气象灾害频发、重发的今天,目前的防灾、避灾、抗灾、减灾、救灾等不能仅仅延续传统方法,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新方法、新产品等的研发显得尤为迫切。

此外,针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只有探索出规律,才能使农业生产主动适应气候变化。根据水、热资源的变化,种植结构、农作物区域布局及耕作方式都需要有新的调整。同时,农作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碳水化合物。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合作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化进程,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李茂松说。

由于近些年农药、化肥等使用过量,尽管粮食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有所提高,但对土壤、水、大气环境等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当土壤板结后,生产能力就很难维持。对农业来说,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及可持续农业等,关键是要减少污染,保持地力。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