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综合新闻

我国现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开拓者著名土壤肥料学家张乃凤先生在北京逝世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0-27作者:Admin来源:点击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我国现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开拓者,著名的土壤肥料学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张乃凤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2月22日1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张乃凤先生1904年3月31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南浔镇的缙绅之家,幼年曾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1922年迁居上海考入青年会中学,后又考入圣约翰中学,1926年毕业后升入圣约翰大学。1927年秋自费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留学,1930年毕业,随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土壤系攻读硕士学位。1931年学成回国后,倾毕生精力于土壤肥料的教育与科研事业,为肥料的科学合理使用做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肥料科学的奠基人。

    1931年,张乃凤先生受聘于金陵大学任副教授,讲授土壤学和肥料学两门课程,时年仅27岁,两年后晋升为教授。在金陵大学执教期间,张乃凤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敬业精神,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土壤和肥料科学精英。1935年夏,张乃凤先生辞去金陵大学教务,转到实业部新建的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土壤肥料系主任,潜心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同年,赴英国参加第三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会后访问了英国洛桑试验站等欧洲国家的土壤肥料研究机构,前后历时半年有余。回国后,他深感充分了解我国土壤肥力状况和施肥效益的现状刻不容缓。1935-1940年,在张乃凤先生的倡导和带领下,我国进行了首次全国地力测定和化肥效益试验,在14个省,68个地点9种作物上共进行氮、磷、钾化肥肥效试验156个。当时张乃凤先生在国内首次应用了复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过程中,张乃凤先生亲自到各试验点指导并亲自操作,表现了其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品质。日寇侵华对我国土壤肥料研究形成巨大破坏和冲击期间,张乃凤先生仍坚持进行肥料田间试验工作,并于1939年举办了我国首届土壤肥料实验技术人员培训班。经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出了“无论在哪一省,氮素养分一般极为缺乏;磷素养分仅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表示缺乏。钾素在土壤中俱丰富。”的科学论断。这是我国化肥使用研究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对我国化肥的使用和肥料田间试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4-1945年,张乃凤先生赴美国协助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编制中国战后善后救济用化肥计划。1946年回国后,兼任农林部农业复兴委员会上海办事处的工作,负责善后救济用化肥的接收和分配,为恢复和发展饱受战争创伤的农业,增添了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乃凤先生任华东区农林水利部技正。1950年调北京,任中央农业部参事,1952年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乃凤曾两度参与我国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制订工作。1956年参与“1956-1963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有关肥料部分的起草工作。六十年代初,又参与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后,他任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在几次政治运动中,他曾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毫无怨言,仍旧勤奋工作,并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化大革命后期,他随土壤肥料研究所下放到山东德州。当时他已年近古稀,仍坚持试验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曾被推选为山东省政协常委。

    张乃凤先生是全国化肥试验网的创始人和组织者。1957年,中央农业部召开肥料工作会议,决定组织全国化肥试验网,并责成张乃凤先生负责设计和组织实施。在他的安排下,1958-1962年全国化肥试验网在25个省(市、自治区)157个试验点上进行了第二次全国规模地化肥试验,内容从三要素肥效试验到研究氮肥品种,氮、磷化肥的施用方法和施用时期等。研究发现在30年代第一次地力测定20年后,我国土壤普遍缺氮,仍然为作物生产的第一限制因素;磷肥增产效果在南方稻区已经十分明显,在北方也已经开始显效;而多数情况下钾肥增产不显著。同时,化肥试验网的工作总结出了一套合理施肥技术,提出了提高氮、磷、钾化肥增产效益的措施,制定了我国化肥区划,为我国提高化肥增产效益指出了宏观控制途径。这项工作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发展我国化肥工业和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氮、磷、钾大量元素肥料的研究与推广工作的日益深入,张乃凤先生又以其高度的科学预见性,率先于50年代末开始了硼锌等微量元素应用技术研究。在下放山东德州期间,收集了山东全省108个县(市)的土壤样品1700多个,进行速效锌分析,绘制出山东省土壤速效锌区域分布图。从中选择了速效锌极低的长清县作为试点,在施肥方法、施用量、施用时期、喷施浓度等方面进行示范和推广,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1981年,山东省政府在长清县召开现场会,随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部科技局共同制订了农业科技重点示范推广项目专项合同,在山东全省推广应用,促进了山东的农业生产。这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张乃凤先生在从事科研和科技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培养人才的工作。1979年,也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后招生的第一年,张乃凤先生就招收了3名攻读植物营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张乃凤先生以其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科研作风对学生言传身教,同时学术上严格要求、耐心教导,生活上关怀体贴、无微不至,使学生们健康成长。1982年,在张乃凤先生的带领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点,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乃至全国的植物营养学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9年土壤肥料研究所迁回北京。张乃凤先生同全所同志们一起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土壤肥料研究所的重建和全国土壤肥料研究工作的恢复发展中。在张乃凤先生的指导下,1982年新的土壤肥料研究所办公大楼和“文化大革命”后第一个国家级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建成。为土壤肥料研究所和全国土壤肥料科学研究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1994年,张乃凤先生担任全国土壤普查技术顾问和华北技术顾问组副组长,他积极参加了技术规程的修订工作,特别是为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方法提供了技术咨询,并组织土肥所的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土壤普查工作。

    1980-1983年,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化肥试验网进行了第三次全国性的肥料试验,包括氮磷钾化肥和复合肥肥效、适宜用量和比例、肥料长期定位等试验。此时,张乃凤先生已年近八旬,仍认真指导和参与全国化肥网的工作。此次肥料试验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8种(类)作物上完成了5334个田间试验。研究结果发现,与20年(1958-1962年)前相比,氮肥效果在不同作物上有所下降;磷肥效果在南方水稻上有所下降,而在北方玉米和小麦上有所上升;钾肥效果在南方已趋于明显,在北方局部地区开始显效。化肥试验网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明确了我国土壤对氮、磷、钾化肥的需要程度和肥效,总结出了合理施肥技术,提出了提高氮、磷、钾化肥增产效益的措施,制定了我国化肥区划,为我国现阶段提高化肥增产效益指出了宏观控制途径,为发展我国化肥工业和农业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由此总结出的科技成果“我国氮磷钾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增产效益的主要途径”获国家进步二等奖,“中国化肥区划”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八十年代后期,因年事已高,张乃凤先生逐渐退出了科研第一线。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乃凤先生仍极为关心和支持土壤肥料科研工作。他不但继续为晚辈的科技人员提供科学咨询,而且自己仍坚持阅读科学文献,了解我国的农业形势和科技进展。在年满98周岁以后,仍然提笔撰写科学论文,指出科研工作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提出土壤肥料研究工作者需要更好地和化肥生产者、推销者以及化肥使用者有一个密切的配合,全面考虑高产、优质和高效益的要求,分别大田、大棚、水培等不同栽培方式,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进一步搞好我国的合理施肥工作。2005年我国启动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张乃凤先生高度关注,不顾百岁以上高龄,仍然亲临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张乃凤先生以其全心全意求科技发展的敬业精神,高度科学敏感性和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为我国广大科技人员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张乃凤先生在潜心土壤肥料研究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学术交流,他十分关心与土壤肥料科学有关的学术团体的发展,在30年代就参加中华农学会成为永久会员。他也是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多次当选为理事和常务理事,他还是中国化学学会会员和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

    张乃凤先生于1957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农业科学院支部主任。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积极参与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活动,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参政议政做出了贡献。

    张乃凤先生一直十分重视土壤肥料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早在30年代,就努力创造条件选送青年科技人才出国深造,联系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华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张先生利用他在国际上的影响积极推动我国与国际上同行专家的交流与合作。1980年,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张乃凤先生抓住FAO的土壤专家Hesse先生访华的时机,推动并促成了我国与FAO的合作。1988年,他以84岁高龄,以流利和地道的英语为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平衡施肥学术讨论会》致闭幕词,获得了来自世界十五个国家的120多名专家的高度赞赏。

    张乃凤先生爱国爱家爱事业,对亲人情深意厚,对同事热情周到,对学生关怀备至,对我国土壤肥料事业尽心尽力。张先生以他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的成长。

    张乃凤先生以自己的卓越贡献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爱国、务实、奋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他的研究成果指导着我国土壤肥料理论与实践工作,他的学术思想启迪着广大土壤肥料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海洋中大胆探索,他的治学精神激励着广大土壤肥料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坚持不懈、不断开拓前进。

    张乃凤先生的一生是对党、对祖国无限忠诚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一生,是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谨治学,坦荡处世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领导、老师长、老同志。我们将永远缅怀张乃凤先生,永远学习他对祖国无限忠诚,对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学习他光明磊落、为人正直、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我们将团结一致,共同完成张乃凤先生的未竟事业。

    ??? 张乃凤先生千古!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