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图片新闻

让食用菌科学技术扎根 让种菇人过上好日子——记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张金霞扶贫事迹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0-19作者:来源:食用菌遗传育种与栽培团队点击量:

  张金霞,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从事食用菌研究40余年,我国食用菌科学技术体系建设的奠基者和领航者。发表论文140余篇,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0项,出版食用菌专业著作39部,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就是这位著作等身、科技硕果累累的科学家,带着她心爱的蘑菇,扶贫攻坚33年。

  扎扎实实俯首深耕,持之以恒技术帮扶

  食用菌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快速形成的新兴产业,收益高、见效快,是农民的“钱袋子”。但是,食用菌天生“娇贵”,生产技术要求高,需要按照微生物学的原理操作。一旦批量发生杂菌污染,就会颗粒无收,损失惨重。杂菌污染成为食用菌生产的拦路虎。

  1987年夏,32岁的张金霞来到湖南省国家级贫困县永顺县,她检测了培养中的全部菌种,300多支试管种仅有十几支没有污染,栽培种1000多瓶全部污染。见此情景,她决定住下来,先讲课培训,再从试管洗涤、棉塞制作、培养基配制、分装、灭菌、斜面摆放、接种操作和质量检查,手把手教授,解决了菌种生产严重污染的技术问题。从长沙到永顺,长途汽车早6点出发,晚9点到,沿途15小时。就这样,她先后4次到永顺,每次驻地数日指导生产,使永顺成为湘西最早发展食用菌的县,房前屋后的食用菌庭院经济成为贫困人口的重要收入来源。从这里开始,张金霞开启了33年的蘑菇扶贫之路。

  河北省平泉县是燕山-太行山片区的贫困县,张金霞技术帮扶发展食用菌一做就是15年。当时,平泉香菇简陋条件生产,菇质差,卖不上价,一斤香菇两三元钱,菇农辛苦一年到头手里落不下钱,甚至有相当比例菇农赔钱。张金霞认为,只有技术全面配套升级,产出优质菇,才能赚到钱。为此,她率领团队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经过与当地多部门多年的共同努力,建设了国家区域性食用菌良繁基地、优质菇出口免检生产基地,平泉成为了我国最大的优质香菇主产区。价格由过去的平均2-3元/斤提高到5-6元/斤,远销海内外。

  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国食用菌生产迅速扩张,如何保住平泉食用菌的金子招牌,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成为张金霞最挂念的事情。她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分析了平泉食用菌的市场竞争形势,及时提出了农法栽培、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品种更新、菇棚改造,增设双层遮阳网、水帘、风机、菇架等,开展夏季香菇优质增效的技术集成与推广。现在,“平泉香菇”成了我国优质香菇的代名词。几年优质菇的生产,菇农收益大增,家庭年收入中值达到10万元以上。菇农们无不对张金霞充满敬意,称她为“说实话、接地气、干实事的科学家”。

  张金霞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始终关注平泉食用菌的发展。前两年,她发现当地菌种老化退化严重,已经成为菇农最大的心头之患。为了让菇农用上放心的菌种,她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健壮菌种生产技术,单产提高15.3%-25%,优质菇率提高24%,纯利润增加0.9-1.35元/棒,这可使年生产5万棒的农户增收4.5万-6.75万元,每年为平泉菇农增加纯收入5.4亿-8.1亿元。目前,这一技术已在燕山-太行山区的阜平、秦巴山区的紫阳和卢氏、吕梁山区临县、滇桂黔石漠化区安龙等贫困县推广应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食用菌成了平泉的大产业、支柱产业、脱贫产业,食用菌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6%,平泉成为我国最大的食用菌产区之一,成为香菇生产效益最高最稳定的产区,投入产出比达到1:2-2.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1.8,食用菌成了农民的“钱袋子”。也正是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平泉2018年提前实现脱贫摘帽,平泉食用菌产业也成为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广的产业扶贫典型范例。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食用菌产业投入小、见效快,成为很多贫困地区的产业选择。作是全国食用菌首席专家,张金霞变得比以往更加忙碌。仅2019年,她就3赴贵州黔东南州剑河县,为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把脉,确立了特色、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目标,确定了珍稀种类和林下生态黑木耳的发展方向,设计了专业化菌棒生产与分散出菇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她与政府一起做规划,与企业共建研究院,到菌棒场栽培场现场指导,推动食用菌成为剑河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是张金霞让剑河实现了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目前剑河已建立年产菌棒6000万的菌棒厂,生产食用菌7万吨,产值10亿元,直接带动2万人增收致富。

  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合力攻克最后“堡垒”

  33年来,张金霞带着她的蘑菇,足迹遍布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燕山-太行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乌蒙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甘肃舟曲、川藏高原雅江、西藏亚东、新疆察布查尔等40多个贫困县培训和指导食用菌生产,并为内蒙古、新疆、青海、贵州等培养西部之光访问学者8名。每年食用菌栽培关键时期的3-4月和10-11月,她都集中安排时间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仅2019年3-5月间,她先后到甘肃舟曲、河南灵宝、河南许昌、湖北郧阳、广西贺州、陕西紫阳、河北平泉等12个贫困县工作56天。

  她深感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一己之力远远不能满足扶贫对技术的需求,她热切地期盼着更多同行的参与。尤其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受感动,更坚定了她投入到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她把产业技术扶贫作为体系的重要工作,组织体系专家深入9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贫困县,了解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找准聚焦点,安排体系专家逐个对接,因地制宜,从产业发展规划、市场信息、品牌建设到全产业链技术的培训指导,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扶贫攻坚。她把每个贫困县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梳理成链,建立“首席打头阵,体系团队全资源配合,直通县主管领导,抓住技术经济明白人”的联合扶贫攻坚模式,自己担任了剑河、从江、纳雍三县科技顾问组组长,还参加了阜平、易县、柞水、紫阳、定西、舟曲、毕节、安顺、安龙、卢氏等多地的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体系对接110余贫困县,承担9县扶贫工作,全天候指导服务。2016以来,她组织和带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在贫困地区开展了160多项试验示范,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93亿棒(袋)、技术培训519场、发放技术资料2.72万份。

  2020年是“十三五”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食用菌的销售和生产,成为扶贫攻坚的严峻挑战。疫情期间,张金霞和她的团队每天都保持着与贫困户的联系,了解生产和销售情况,通过网络开展技术指导,疏通销售渠道,并根据食用菌生产特点,早早提出了疫情期间的生产技术建议,为全国食用菌不误农时、安全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扶贫路上艰苦奋斗,不忘初心报效人民

  食用菌产业扶贫,张金霞从青丝到白头,硕果累累,更无怨无悔。她为贫困县制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高效发展;她研发菌种生产技术,给贫困户带去优质菌种;她关注市场需求,给边远山区送去市场信息;她提出优质精品生产方向,提供提质增效技术措施。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默默努力。

  多年来,她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有8小时工作制,每次扶贫出差,几乎都是白天工作,夜间赶路。在扶贫路上,她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平泉是她距离最近的扶贫县,从办公室到长途汽车站,再乘车到平泉也要8个小时,租车往返需要2000元以上。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她一直拼车往返。当地多次提出派专车接送,可她每次都婉言谢绝。她说,她是农家的闺女,不能丢掉农民素朴、实在、厚道、勤俭的本色;她是为人民扛枪打仗革命老战士的女儿,要实现父辈富裕中国的理想;她是没有交过学费、人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回报人民。对此,业内同仁、单位领导、团队同事,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菇农们,都看在眼里,明在心间,希望她的事迹能够得到宣传嘉奖。可她却从不愿提及。她一直认为这是本分。她用33年的扶贫行动,践行了上大学的初心——“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