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划所与中国农大合作揭示了沼液处理利用技术的环境效应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4-15作者:武淑霞来源:面源污染团队点击量: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面源污染创新团队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计划入选者Benyamin Khoshnevisan博士与中国农业大学段娜博士以共同第一作者,系统揭示了沼液处理利用技术的环境效应,研究成果发表于环境与健康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7.943)。
我国是世界畜禽养殖大国,畜禽养殖污染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沼气工程具有畜禽粪污处理和绿色能源供给的双重功效,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沼气工程的副产物—沼液因其产生量大、氨氮和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直接排放污染环境,运输、处理和利用成本高。以往研究多侧重于沼液处理效率及肥料效应研究,而忽略了其环境影响。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水足迹和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发现,沼液的贮存、处理、运输与利用是沼气工程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环节,沼液贮存过程中的氨排放以及利用过程中的输送距离是沼液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密封贮存、缩短运距和控制用量的情况下,沼液直接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较小,是沼液处理利用的首选方案。相比之下,沼液絮凝-接触氧化耦合微藻处理技术、沼液稀释养殖微藻技术、氨气提与鸟粪石结晶等沼液处理利用技术虽然产品附加值高,但存在处理工序多、成本高、环境影响大等缺点,今后应在关键技术尤其是绿色絮凝剂研发、过程优化与节本降耗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研究成果不仅对沼液处理利用技术的环境效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进一步改进优化指出了方向。
不同沼液处理技术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质量、气候变化以及资源消耗的影响评估
研究得到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800803)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的资助,中国农业大学段娜博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刘宏斌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DOI: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0.10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