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人才教育

曹卫东及其团队荣获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19作者:Admin来源:办公室点击量:

    日前,农业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评选结果揭晓,我所曹卫东研究员及其绿肥生产与利用创新团队榜上有名。曹卫东,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青海省“昆仑学者”计划,青海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农工党海淀区副主委,九届海淀政协常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特约监察员,中央纪委监察部驻农业部纪检组特邀监察员。
    曹卫东研究员主要从事绿肥作物应用及理论研究,围绕绿肥作物生产利用技术集成、绿肥综合效应评价及机理机制等方向开展研究,探索基于绿肥的农业清洁生产产业化路径。先后获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第1)、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等奖(第1)、甘肃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主编著作4部,以第1完成人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发表及参与发表论文170多篇(通讯及第1作者30多篇)。
    近几年,曹卫东研究员带领绿肥行业专项团队,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联合试验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及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1)创新丰富了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初步建立了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库,带领全国同行获得新品种认定近20个;2)研发了一批绿肥生产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绿肥全程机械化轻简种植利用、绿肥高效播种、绿肥种子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械收割留高茬迟播绿肥、稻区绿肥与稻草碳氮互济、西北玉米前间小麦后套绿肥等创新技术;3)完善并创新了化肥减量等水稻、玉米绿肥化肥运筹技术,形成了提升作物稳产能力的绿肥生产利用技术,组装集成了基于绿肥的水稻、玉米等高产高效清洁生产技术体系;4)研究提出了种植翻压绿肥是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揭示了全面改善土壤理、化、生性状是绿肥保障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机制,发现长期冬种绿肥通过提高根瘤菌数量、降低氨氧化细菌数量增加水稻的铵供应能力以及通过增加硫还原菌数量、减少硫氧化菌数量来抑制土壤酸化过程。
    绿肥在当前肥料减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及农田环境上具有独特优势。绿肥研究的有关成果能为化学肥料替代、养地型高产农田建设、农产品清洁生产、农区及经济林园生态环境提升等健康农业生产提供支撑。
    1)支撑了水稻、玉米等轻简高效清洁生产。以稻区为例,实现了绿肥生产从水稻收割、绿肥播种及管理、绿肥翻压、绿肥种籽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成功解决迟播绿肥、绿肥种子机械化收获等技术,突破了绿肥大面积生产的限制瓶颈。紫云英与稻草碳氮互济技术增强了绿肥氮和秸秆碳的供肥培肥协同性,使土壤培肥更加高效。以化肥减施为核心的水稻绿肥化肥运筹技术,使生产更加清洁、稻米更加健康。提升双季稻稳产能力的绿肥生产利用、基于绿肥的有机稻米养分管理等技术,是未来水稻产量和品质双赢的重要技术保障。
    2)推动了种植业健康发展。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人地矛盾。提升了社会对于绿肥的认知,“一年种绿肥,三年田不瘦”被广泛认同,湖南省政府、河南信阳市政府等专门发文要求恢复发展绿肥。绿肥提升耕地质量及替代化肥的效果明显,可有力支持国家地力建设、化肥农药“两减”等战略。绿肥没有重金属、抗生素、激素等残留威胁,完全满足清洁农业生产的肥料要求,是有机生产的重要乃至唯一肥源。绿肥措施有望缓解困扰社会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难题。
    3)夯实了绿肥科研基础。绿肥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和新品种创新,为今后开展持续科学研究及生产应用提供了资源保障。绿肥人才队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搭建了未来多学科交叉的重要科研平台。绿肥参与土壤及作物养分转化过程具有巨大科研潜力,可以通过多点联合及定位试验,运用分子、化学等交叉手段,揭示其在植物营养学、环境化学和分子生态学等方面的机理机制。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