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系统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7-25作者:李玉义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7-25 03:40点击量:
【专家学思】
作者:李玉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后备战略耕地资源,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治理历史悠久,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拓展耕地资源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挖掘盐碱地农业生产潜力,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从宏观数据看,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各类可利用的盐碱土资源约5.5亿亩。2011年,原农业部组织重新对盐碱地面积较大的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调查,查明可利用盐碱地总面积约2.99亿亩,其中盐碱耕地1.14亿亩,占比38%,盐碱荒(草)地1.85亿亩,占比62%。从历史经验看,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曾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科技大会战是最为典型的案例。黄淮海平原盐碱耕地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万亩减少到目前只有零星分布。此外,旱改水治碱是东北地区成功改良利用苏打盐碱土的成功案例,仅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开发水田面积已超500万亩,改良效果和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从当前形势看,盐碱地综合利用面临的情况复杂。一是面向“有序开发和分类改造”盐碱地治理新要求的顶层设计不够,目前全国盐碱地类型、分布、数量和盐碱化程度及相关水资源、水利工程等情况底数不清楚,迫切需要系统谋划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布局和规模。二是契合新时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需求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不足,亟须低成本、高效率、绿色低碳的成熟技术、产品装备和集成模式,亟须加强现代工程技术、微咸水灌溉技术、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微生物修复等新技术研发。三是以“改”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需要坚持“以种适地”的新理念,做到“以种适地”和“改土利种”相向而行、双向发力,因地制宜多元化开发利用。四是久久为功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不健全,盐碱地治理周期长、投资大,维护成本高,且是可逆的,当前盐碱地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缺乏后期维护基金、治理后产权不清等问题,亟待解决。
盐碱化耕地提质改造是近期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受水资源条件、生态保护要求等限制,盐碱荒地开垦利用成本高、生态风险较大,开发潜力有限。盐碱耕地是我国当前中低产田的最主要类型之一,相对条件较好,其中较大面积的轻中度盐碱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后有着较大增产空间,在水资源保障条件下,亩均可增产200斤以上,1亿亩盐碱化耕地年均可增产200亿斤,相当于新增2500万亩耕地(按亩均400公斤产量测算),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近期要以盐碱耕地治理为重点,尽快制定出台现有1亿亩以上盐碱耕地治理的技术提升方案。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利用多渠道资金统筹治理,实施盐碱耕地治理工程,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
在利用方向上,坚持以水定地、以种适地、分类施策、创新驱动的原则,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具体来讲:轻度盐碱地重点抓好粮食作物生产,加强耐盐高产品种、减肥增效、节水灌溉等技术模式的集成应用,力争“多产粮”。中度盐碱地重点抓好油料和牧草作物的综合生产,加强优质耐盐新品种、盐分阻控、有机培肥、轮作和种养结合等技术模式的集成应用,力争“产得好”。重度盐碱地重点抓好油葵、野大豆等适生特色植物生产,加强节水灌排脱盐、抗逆栽培和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力争“有特色”。
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需要多维推进。在顶层规划层面,盐碱地综合利用涉及区域资源、技术装备、投资投入等多方面问题,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理念,合理安排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目标任务、开发布局、技术路径等,分阶段、分区域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点任务;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明确轻、中、重度盐碱地和弃耕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方向,完善与盐碱地特性相适应的治理技术与种植模式,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程度盐碱地的改良利用。
在技术创新层面,要聚焦绿色、高效、低成本目标,重点突破耐盐碱农作物品种选育、抗盐绿色栽培、生物生态强化、水盐智能精准调控、盐碱地增碳储汇等新技术及产品,加大节水条件下高效脱盐等现代工程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发力度,围绕耐盐碱作物品种构建以土壤绿色调理、地力培育、高效节水等为核心的盐碱地适应性改良技术体系,突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产业发展层面,要拓展盐碱地治理产业,深化利用盐碱地生产的各种饲料植物、功能植物等特色资源,以“大食物观”为原则,制定出台不同盐碱类型区不同盐渍化程度的盐碱地开发利用的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名录,放宽盐碱地开发利用用途管制。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研发平台,推进盐碱地全链条科创融合,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品牌,推进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与资源价值提升。
在机制创新方面,要探索建立政企产学研资相互融合、协同推进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支撑体系,提升治理技术标准、智能化过程监管和后期管护水平。推动将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与金融支持,创建“研发+推广+产业+商业”全链条,推动投融资、开发、管理、运营一体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5日07版)
[责编: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