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中国经济时报】抓生产稳粮价绝不能放松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6-22作者:记者 林春霞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22-06-16点击量:

本报记者 林春霞

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每日约消耗70万吨的口粮、23万吨肉、192万吨蔬菜、9.8万吨的食用油。面对庞大的消费需求,加之国际粮价不断高企,粮食供应紧张趋势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影响,保障口粮安全无忧,抓好国内粮食安全生产,稳产稳价保供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农业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总体稳定,但因农资、粮食价格小幅上扬,与之关联度较高的食品加工、养殖、畜牧、餐饮等行业均受一些影响。

从事餐饮业多年的李先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在米、面、油都在涨价,一个月甚至上涨两三次。

农资和粮价上涨,对农业种植户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带来更高的种粮收益,另一方面增加了生产成本,挤压了利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流通渠道不畅通、种粮收益低、资金周转难等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山东省乐陵市弥科农小麦研究所所长弥尚岭就遇到过类似情况。弥尚岭从事彩色小麦育种研究40多年,几乎倾注了半辈子心血,他培育出来的绿色弥麦、含有青花素的紫色玉米曾多次上宇宙飞船进行航天培育。因为育种投入成本大、花费时间和精力较多,加之农资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至今他仍在负债经营。

米豆薯集团董事长李海良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发展绿色农业,人工成本投入相对较高,但还是不改初心,今年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为了发展绿色农业,早在十年前,李海良变卖所有家产,把资金全部投放到绿色农业种植项目,先后在江苏、安徽、河南、云南等地承包农民土地约1万亩,还专门派人到深山收购农民手中的老种子,请农业专家对土地进行净化处理,自制有机化合肥和除虫剂,从种子筛选到生产各个环节层层把关,使传统农耕文化在农业生态园中再现。

抓粮食生产稳粮价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粮价高企、供需波动对我国影响不会太大,但我们绝不能放松抓粮食生产。

“目前正值夏粮抢收和播种的关键时节,农时无论如何不能耽误,这关系到全年的粮食稳定生产和供应问题。”李国祥说,各地各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此问题,压实稳产保供责任,把粮食安全生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这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现实所需要,14亿人吃饭问题不允许出现一点纰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显得更为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伍振军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世界粮食危机将对我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受世界小麦供需偏紧预期及小麦市场价格传导影响,小麦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影响范围是可控的。

为了降低不利影响,伍振军认为,部分粮食进口供应链中断之后,我国需要进一步拓展粮食进口来源,重构粮食供应链。

考虑到粮食是众多产业链的上游原料,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上涨,可能给相关行业带来影响,伍振军建议,一要降低粮食进口成本,减轻进口企业压力。二要通过平价抛储、定向销售等办法,降低粮食下游企业用粮成本,平抑粮食下游产品价格。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