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中国之声】奋斗者 正青春丨有机肥该怎么用?这个问题被他搞明白了!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7-20作者:记者 朱敏来源:中国之声 2022-07-18点击量:

中国之声特别报道《奋斗者,正青春》,今天请听农业科研工作者艾超如何破解有机肥的施用密码。

艾超,1985年出生,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创新团队青年助理首席,农业农村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他率先揭示了有机肥施用对粮食和土壤有利的“密码”,参与完成的“主要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小树立农学的目标 长大如愿从事农学研究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一间实验室内,艾超正指导博士生进行秸秆分解菌株混合实验。在他眼里,秸秆绝不是农业垃圾,而是可以转化成有机肥的“宝贝”。“秸秆实际上是很好的固碳培肥的手段。我们现在这个工作就是利用一些辅助菌剂,让它分解得更快……”

戴副眼镜、皮肤细腻、语气柔和……斯斯文文的艾超俨然一副科研工作者的形象。但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却从小与土地有着亲密接触。生长在湖南农村,艾超眼见农村和农业的巨大变化,也在心中种下了学农的种子。

艾超说:“小时候比较喜欢钓鱼,我家就有一条这样的河,我读高中的时候在那个地方钓鱼、捉龙虾都干过。因为每年暑假回去一次,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这个河每年都变个样子,变臭了,变坏了。当时有一些触动,觉得这样不行。”

2005年,艾超本科选择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正式开启了农学生涯。通过学习,他逐渐意识到,化肥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基石,但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不合理施用会带来诸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等很多负面问题。如何合理施用化肥将成为今后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2009年,艾超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

艾超介绍:“我国现在氮肥利用率大概在40%左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目前,我们化肥用量常年大概在5600万吨,实际上已经有四五年都是稳中下降。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揭示有机肥的机理 提出替代化肥的精准比例

我国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欧美国家的2.5倍,肥料利用率依然不高。这部分可提升的空间就是艾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他把科研方向锁定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条件下土壤养分转化的微生物学机理”,也就是充分利用粪肥、秸秆等有机养分资源,转化为可供庄稼使用的有机肥。

艾超说:“有机养分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被植物吸收,如何让它进行高效地良性的循环,这个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我们首先要去阐明它的机理,然后做一些过程的优化,最后针对一些地区某个主产区、某个土壤类型提出高效的模式。”

艾超正在进行土壤采样

经过反复试验后,艾超发现,有机和无机肥配合施用不仅能让粮食增产,还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并得出了有机肥可替代的合适比例,精准指导农户合理施肥。

艾超告诉记者:“我们在江西、湖南等7个省市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氮肥有机替代下的水稻、小麦、玉米增产3.6%—5.3%,化肥氮素能减施20%—30%,化肥利用率提高10%—15%。”

这项技术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奖证书

愿将一生奉献给有机肥研究 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获奖不是终点,如今团队成员仍在不断优化技术,而艾超正每天与秸秆面对面。在秸秆分解微生物学机理研究中,如何获得高丰度同位素标记秸秆样本是困扰很多实验室的难题。此前,主要样本从国外购买,价格十分昂贵。艾超决定自己做。

艾超说:“我们就设计了一个叫作‘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装置,但是在这里面从一个种子一直长成一个大玉米,都在密闭的环境中,这是很困难的。我们种了好多次,每种一次就死。那个里面又潮湿,又不跟外界接触,很容易就发霉,玉米长着长着就蔫了、就没了,拿不到秸秆的样本。种了好多好多次,最后我们解决了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比如湿度的问题、养分循环的问题、二氧化碳怎样合理地注入。这样我们有了秸秆样本,为做大量的秸秆分解土壤培养实验提供了前提条件。”

艾超团队成功设计了“稳定同位素标记”装置

农业科研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道路,过程漫长而艰辛。但艾超乐在其中,说起自己的工作,他眼中总是闪烁着光芒,掩饰不住内心由衷的热爱。“我国的农业还是面临诸多挑战,希望去解决一两个哪怕是小的实际问题,我觉得就是为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为国家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农业科研将最尖端的科技与最接地气的应用相连,农业科研工作者自带“科学家+农民”的双重身份,下农田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从业以来,艾超带领学生走在大江南北的农田里,从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三亚,与当地农户交流,采集和分析大量样品,频繁往返于农田与实验室。汗水浸透衣背,却从不曾融化艾超那颗为中国农业科技奉献一生的坚定的心。

艾超认为:“其实农学不是我们想象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农学里面包含了现在科学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基因编辑。我个人感觉是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学科,这里面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有很多的问题急需突破,所以它是一个大有可为的专业。我国农业现在正在一个快速的发展期,所以回过头来看,还真没有选错。”

艾超团队从天南海北采集的实验土壤样品

青春独白】

青春对我来说,意味着坚持。我是一名普通的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已从事土壤养分循环和培肥研究12年。这是我无悔的青春岁月。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时代的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希望我能够肩负时代重任,勇于探索,突破传统,实现超越。

监制丨王磊

审稿丨樊新征 陈秉科

记者丨朱敏

编辑丨陈宇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