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暨刘更另院士诞辰 95 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5-14作者:杨舒来源:光明日报点击量:

2024年5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在湖南祁阳举办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以下简称“祁阳站”)“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暨刘更另院士诞辰9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

祁阳站始建于1960年,首任站长刘更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家,毕生致力于中、低产田改良、耕作制度优化和南方红壤综合改良及粮食持续增产等方面研究示范工作,用科学的力量改造 “鸭屎泥田”,被誉为从“鸭屎泥田走出的院士”。他总结的“抓生产问题,做基础工作;用先进手段,攻薄弱环节;得综合成果,出专门人才”的 30字箴言,是他长期扎根基地调查、研究得出的独家秘笈,也是他学术思想的精髓。他一生献身农业科学事业,始终扎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现、研究和解决生产问题。他用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研究与实践,在南方红壤研究与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杰出的科技成就。先后发表科学论文、研究报告共188篇,出版专著5部,翻译了世界“肥料工业之父”李比希名著《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主编《中国有机肥料》,撰写了《鸭屎泥改良》《硝酸磷肥应用》等科普读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共12项。培养博士15名,博士后3名,硕士11名。培训农民、农业技术员数千人次。

刘更另院士是我国土壤肥料长期定位监测的奠基人,其工作对我国土壤肥料科学及农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刘院士自1975年开始先后布置了“水稻阴离子试验”(全国持续时间最长)“水稻种植制度试验”等一系列的长期试验,主持在全国建立包括东北黑土、西北黄土、新疆荒漠土、南方红壤等在内的9个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长期定位试验监测网。刘更另院士创新南方双季稻耕作制度,大幅度提升粮食产量。他高度重视有机肥源开发,创新有机肥应用理论研究,一大批有关“有机肥生产、恢复发展绿肥”等重大专项研究全面展开,国家粮食安全工程、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重要污染源治理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启动。

在刘更另院士的引领和影响下,徐明岗院士等一代代祁阳站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扎根红土、艰苦创业,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有力支撑了南方红壤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积淀形成了“执著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的“祁阳站精神”,被誉为“永不褪色的科研哨卡”“红土地上的丰碑”“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06年被中宣部和原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2023年祁阳站入选全国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湖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瑰曙,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徐明岗,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杨鹏,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曹永生,永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肖质彬,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龚昕共同为基地揭牌。活动由中国农科院资划所所长吴文斌主持。在研讨会上,与会领导、院士以及资划所、祁阳站科研人员代表作了交流发言。会议指出,“祁阳站精神”是以刘更另、徐明岗等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长期在基层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科学家精神在农业科技领域弘扬和传承的典型代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学习传承刘更另院士红心向党、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服务三农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长期坚守、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成为弘扬“祁阳站精神”的实践者和奋斗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千万家。(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舒)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