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赵秉强:“产-研-用”新模式让磷肥产业正式步入绿色4.0时代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12作者:记者 马爱平来源:科技日报 2021-07-09点击量:

  辽宁省铁岭县镇西堡乡农户宋光伟是当地第一批吃螃蟹者。一个月前,他把300亩玉米用上“第四代肥料”,眼下的长势让他吃了一惊——相邻不远的两块地,前后脚播种,上了新肥料的玉米,植株足足高出一倍。

  “这边都出五片叶了,差的地块才出三片叶,瞧这长势,至少差10天。”宋光伟告诉回访的技术人员。

  这是铁岭农户第一次见识“第四代肥料”。“市场上还没有对标产品,今年第一季卖,就销了1.7万吨。”这款新肥料的引入者—爱尔法农业科技(辽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飞说。

  李飞推广的“第四代肥料”,系中国农科院与中化化肥联袂推出的美麟美增效二铵。

  农业农村部新型肥料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评价这款增效磷肥:“它的出现,标志着磷肥产业在走过初始时代、低浓度时代、高浓度时代之后,进入绿色4.0时代。”

  

农业农村部新型肥料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 马爱平/摄

  新型磷肥实现三大突破

   化肥的普遍应用一方面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另一方面,随着化肥的长期过量施用,导致了土壤性状恶化、水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作物营养三要素中,磷素利用率最低,同时,肥料对磷矿资源消耗量巨大,提升肥料磷素利用率需求迫切。”赵秉强指出,绿色高效磷肥的开发,需同时解决磷素养分高效利用和肥料过量施用导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来看,绿色高效磷肥需解决主要问题:一是,磷肥利用率低,国内平均利用率18%左右;二是,肥料过度施用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比如磷矿资源不可持续、环境污染等。

   2017年以来,中国农科院与中化农业围绕农业新发展趋势对绿色高效磷肥的需求,通过产-学-研紧密融合,展开深度合作。

   双方合作主体——赵秉强研团队与中化农业临沂研发中心,聚焦新型磷肥“提升磷素利用率和肥料过量施用导致的负面问题”两个层面的需求,从理论到技术、工艺,实施系统创新,形成新型绿色高效磷肥产品。

新型绿色高效磷肥 马爱平/摄

   “新型磷肥实现三大突破。第一,肥料发展理论突破:在行业内,研究并应用了 ‘肥料-土壤-作物’系统综合调控增效理论,将传统肥料功能从肥料本身调控提升至系统性调控层面。第二,载体结构突破:阐明了复杂体系增效载体结构与‘促解磷、调土壤、促进作物生长’的关系及机制,开发出磷素调控专用的增效载体;第三,工艺突破:创立增效载体与大型磷铵装置结合一体化生产产业途径,无需二次加工,突破绿色高效磷肥“大产能、低成本”规模产业化技术瓶颈。”赵秉强介绍说。

   数据显示:新型磷肥产品——美麟美,于2017年下半年上市,较普通磷肥,新型磷肥能够提升磷利用率12%以上、作物根系活力10%以上,实现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普遍增产超7%,同时,新型磷肥能够实现减肥10%-15%,作物不减产,综合调控效果显著。

   截止2021年6月份,新型肥料累计推广超过20万吨,应用面积超过360万亩。

   探索科企融合新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为解决 “基础技术与产业需求脱节,合作效率低下”等传统科企合作的问题,合作双方大胆创新,探索形成 “团队融合-目标导向-开放合作-利益共享-共荣发展”的“产-研-用”科技合作新模式。

  

赵秉强研究员团队 马爱平/摄

   赵秉强介绍说,新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科研合作产业化目标明确。双方根据行业问题及市场需求,每年三季度,滚动提出 “接地气”的新产品研发任务和目标,“需求从产业中来,新产品到产业中去”;确定开发目标后,中化农业提供种子基金保障产品研发,撬动科研团队的积淀技术。合作4年以来,双方围绕7项(磷素利用率提升、调控作物根系生长、调理土壤微环境等)行业急迫需求,开展研发项目4项,形成绿色高效磷肥产品3项。

   二是,分工明确,提升研发效率。根据双方资源和技术优势,赵秉强团队侧重基础技术开发,中化临沂研发中心团队侧重应用技术集成与产业工艺开发,通过联合项目组统筹协调,实现 “需求-研发-产业化”快速衔接,短期形成产业化成果。合作过程中,基本可实现从基础技术开发到产品上市在两年内完成。

   三是,实施平台硬件共享。围绕研发方向,共享中化农业临沂研发中心、中国农科院肥料及施肥技术创新团队的科技条件平台资源。中化农业临沂研发中心设立“中国农科院赵秉强教授团队实验室”,中国农科院设立“中国农科院德州实验站-中化农业新型植物营养技术试验基地”,通过硬件资源共享,实现硬件资源互补,进一步提升科研效率。

   四是,创新人才共享及联合培养模式。依托双方共享科研平台及联合研发项目,构建创新的科研人才共享及联合培养模式。首先,赵秉强团队专家季度赴中化农业临沂研发中心现场指导,提升企业研发能力;临沂研发中心遴选在职科研人员,根据双方联合研发项目需要,进入“赵秉强研究员团队实验室”,由赵秉强团队指导、提升科研能力。其次,临沂研发中心作为 “院外研究生培养基地”,为参与合作项目的在读研究生提供科研配套条件。再次,平台建设着眼长远,联合培养研发人员,优先在企业留用,储备未来科技发展力量。

   “新合作模式的运行,聚焦行业痛点和市场需求,统筹研发资源,调动研发团队的积极性,储备研发人才,提升了研发效率,短期攻克了行业、产业技术瓶颈,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实现了‘需求-开发-产业化’的良性循环。该模式对于行业内外短期突破行业类似问题的科企合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赵秉强深有感触地说。

   责任编辑: 马嘉悦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