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中国水利报】坚持遵循规律 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二)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6-23作者: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1-06-10点击量:

  尊重规律把握规律

  加快补齐水资源

  供给短板

  □ 斯琴毕力格(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尊重规律、把握规律的过程,其中积累的很多宝贵经验和做法,极大深化了对新时期治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内蒙古作为水资源短缺地区,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生态需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地下水超采、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等长期积累的水生态问题动态演变,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等区域发展受制于水、受困于水的状况愈发明显,这些都对加强和优化水资源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

  具体到引调水工程,当前内蒙古还有短板需要认真谋划、加快补齐。一方面,要始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十六字”治水思路作为认识、分析、解决水问题的根本遵循,全面系统把握好全区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精准研判全区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论证、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另一方面,要聚焦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不仅要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和“四定”原则落实,也要注重解决工程实施对环境的影响,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启动新一轮水生态

  文明建设行动计划

  □ 罗传彬(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省鄱建办主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江西来说,就是要深入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立足省情水情,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推进水利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要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探索出一条南方丰水区节水新路,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启动新一轮水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着力加强水利行业管理,提升水利支撑能力,谋划推动鄱阳湖水利枢纽、鄱阳安澜百姓安居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构建现代水网,建设幸福河湖,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作出水利贡献。

  推进实施调水工程,需要坚持遵循哪些规律,守好生态安全底线?

  以水定需 权衡利弊 综合评估

  □ 游进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教授级高工)

  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要坚持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基本原则与规律。

  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合理研判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总体上以水定需,同时优先保障刚需。

  其次,要科学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对水资源开发取之有度,在统筹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规模,决不能逾越生态安全底线。

  再次,调水工程的推进必须是可以持续的,确保受水区的经济可持续以及调出区的生态可持续,权衡利弊、综合评估,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将调水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

  □ 韩宇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资源学院院长)

  工程规划、决策、建设、管理和运行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和工程建设规律。

  遵循自然地理规律,充分利用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天然优势,尽量实现自流降低调水成本;遵循自然水文循环规律,调水总量不超过径流开发利用警戒线,降低调水工程负面影响;遵循社会经济用水中长期供求规律,遵循“确有需要”论证原则,不造成调水浪费;遵循生态环境需水与演变规律,遵循“生态安全”论证原则,不对调出区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遵循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关系规律,遵循“可以持续”论证原则,实现调水工程长期安全运行;遵循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规律,确保工程结构和调度运行安全可靠;遵循经济规律,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和价值规律发挥调水工程最大综合效益;遵循社会规律,妥善规划和安置调出区移民,确保移民安置工作有序进行,将调水工程建设成为民心工程。

  把握绿色发展主线 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 左其亭(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在调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要始终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严格遵循水资源系统循环转化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调配和保护水资源,坚守生态安全底线。

  二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升人民幸福感。重大调水工程投资大、影响大,既要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又要兼顾经济投资的条件制约因素;既要统筹规划调水工程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又要注重推进各主要部门协同联动、良性互动;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在工程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集思广益。总之,要做好充分论证,确保通过重大调水工程的实施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是遵循和谐发展规律,寻求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在调水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环境保护红线、绿色发展主线等原则,处理好水资源的发展与保护,利用与修复关系,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因势利导 遵循规律

  □ 姜文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遵循自然规律是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的首要原则。重大跨流域调水对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产生变动,必须科学确定调水规模、工程选址和调水线路,将格局变动限制在自然弹性范围之内,才不会对自然产生重大不良影响。

  其次,要遵循经济规律。经济结构与用水规模密切相连,价格杠杆对用水起到刺激或者抑制作用,双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对用水规模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必须在深刻掌握经济规律基础上,对未来进行科学预测,研判水资源需求,才能保证调水不浪费、更加经济合理。

  再次,要遵循社会规律。重大调水对社会产生不同的程度影响,如调水坝区和调水沿线需要移民、占用土地等,可能影响文物古迹、社会民俗等等,我们必须充分地按照社会规律来办事,因势利导。

  三个规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需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将生态安全的底线作为不可逾越的最重要“高压线”摆在首位。在规律面前,我们要惧以终始,避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绿色生态发展

  是工程长治久安的关键

  □ 付景保(河南工程学院南水北调与黄河流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特征是调水线路长、区域跨度大、影响因素广,因此,一定要坚持遵循科学规律,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

  一是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包括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可持续性要求调水工程在注重横向平衡即输水区与受水区的基础上,注重纵向平衡,工程建设既要做到功在当代,又要做到不损未来;共同性要求调水工程要注重当今与未来的共同发展;公平性要求调水影响因素考虑既要注重输水区,也要考虑受水区,经济补偿既要注重库区流域近水区,又要考虑库区流域远水区。

  二是遵循绿色环保发展规律。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持续时间长,工程建设与后续发展一定要注重绿色环保发展,当前与未来都要做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尤其是中线工程,水源区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工程长治久安的关键。

  三是遵循人水和谐发展规律。大型调水工程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我国的调水工程举世瞩目,工程建设与管理国际领先,但调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注重人水和谐与科学发展。

  四是遵循生态平衡与安全发展规律。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是人类社会发展底线,任何人类的活动都要建立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影响生态安全的基础上。调水工程建设一定要遵照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发展规律,决不能逾越红线。

  提炼后续工程

  高质量发展自然社会科学问题

  □ 杨耀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资源学院副院长)

  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南水北调已建工程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完成的,做到了“科学审慎论证方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更要遵循规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要遵循自然规律,自然界运行有其规律性,正所谓“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万物生”;二要遵循社会规律,遵循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相互作用,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就是这两个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

  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决不能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施调水工程,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还要坚持“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遵循规律的前提是要充分认识规律,所以“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炼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有关的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科学问题,扎实做好研究,尤其是要加强重大问题研究,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尊重自然规律

  做到统观统管

  □ 李大帅(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

  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必须遵循水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到调水工程,就是尊重水的循环转化规律,做到“三水”统观统管,多维治水,充分利用“水循环原理”和“水量守恒定律”,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进行科学调配;尊重水的社会经济循环规律,深刻分析新时期治水主要矛盾变化,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治水方略,依法治水,经济治水;尊重水的水文生态循环规律,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绝不能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

  只有坚持遵循水自然规律,才能重塑人水关系,推进水生态安全。

  坚持节水保水

  实现调水兴水

  □ 张圣东(湖北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

  实施调水工程,要时刻贯彻“三先三后”原则,守好生态安全底线,坚持节水保水,实现调水兴水。

  一是要将外调水高效用好,科学调配。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坚决淘汰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二是要坚持科学态度,遵循客观规律,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势、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关系。

  三是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全面客观深入研判

  科学把握辩证关系

  □ 钮清海(山西侯马市水务局)

  推进调水工程高质量发展,一要遵循调水工程水源地区域的生态环境规律。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首先应对调水水源地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维持现有生态环境所需的最基本用水需求等基础数据进行全面、客观、深入了解,要确保调水工程实施之后,对水源地区域的生态环境不产生大的影响、既有的生态模式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二要科学把握跨流域调水工程范围内的水资源供求趋势规律。实施调水工程,应紧密结合工程实施范围内各地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握好各自的水资源需求趋势规律,科学制定水量调度分配方案,确保调水工程效益目标如期达成。

  三要遵循发展与保护、利用与修复之间的辩证关系。以辩证唯物主义推进调水工程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加强调水工程沿线的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在提升水源地蓄水保水能力、多方增加调水工程供水能力方面积极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用最严格制度

  守护水安全底线

  □ 李明(甘肃张掖市临泽县水务局)

  推进实施调水工程是践行“节水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只有遵循好客观、经济、生态等治水规律,才能确保调水工程高质量发展。

  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审慎论证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要经验,既重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又实现了精确精准调水。推进实施调水工程与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等方面具有连带关系,必须围绕保护生态和减少移民搬迁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尽可能减少征地移民数量和生态破坏。

  水资源格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要遵循经济规律,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产业布局,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用最严格的制度守护水安全底线。

  要遵循生态规律,严格落实“三先三后”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生态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和生态补偿、生态补水机制,加强对受水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调水工程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