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摸清家底和变化规律 科学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2-27作者:来源:农民日报 2023-02-25点击量:

杨亚东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研究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工作。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明确提出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相关工作。对于进一步摸清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规律,因地制宜调整农作制度和种养布局,形成近期有保障、中期有依托、远期有举措的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理念创新

持续优化的粮食安全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品种丰富多样、品质持续优化升级,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农业生产理念从过去主要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主要强调生产向强调生产与保护协调关系转变。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空间和政策储备。

客观变化的农业气象形势。近四十年前,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和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整体呈现温度升高、降水增多的“水热双增”态势,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发生结构性变化。同时,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极端冷暖天气气候日趋频繁,干旱、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波动性和极端性强,区域性、阶段性、偶发性趋势愈发显著。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农业区划相关工作,对于客观反映全国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区域分异,提高对气候变化规律和机理的认识,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基础作用。

摸清家底,是高效推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前提

农业自然资源的家底总量和开发潜力是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之基,加快“摸清家底”是构建农业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所在。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生物质能源等进行调查测算登记,能够清查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格局及其生产潜力,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及实现农业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提供依据。

资源调查工作应“主次清晰、因地制宜”。农业自然资源调查是当前利用现状的体现、未来规划发展的前提。农业区划是基于生产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分工布局体系,以因地制宜、适当集中为原则,着重合理调整大农业结构、布局以及农业发展方向、技术措施等。这项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工作,既应依据当前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探索地区发展优势,又应考虑到未来资源环境变化的时间持续性与状态波动性,以及市场机制自发的结构失衡性和投入盲目性,提出具有自然适应性、调整灵活性和技术可行性的发展方案。

科学利用,是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的初心归向

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相关工作应当树立资源权能主体明晰、全产业链资源集约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新时代农业自然资源观,提供适应新时代要求、能够解决问题、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措施集合。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构建全要素、全过程、多维度农业自然资源立体观测网络和基础数据体系,长期、定时、准确地监测资源动态变化。制定统一技术规程,建立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常态化报告制度和公报制度。逐步将农业自然资源纳入农业生产核算体系,将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建设作为对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健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体系,保护再生资源的可更新能力。积极开发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和方法。推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数据与区域配置的深度融合,优化农业自然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优化农业自然资源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区域联动协作,健全基层队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逐步推行资源的资产化管理。逐步将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大转变为高效集约的内涵开发。制定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的综合性法规,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完善农业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体系。在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制定农业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应从综合角度出发,在基础设施配套的条件下开展,将其逐步建设成为抗灾防灾减灾能力较强的稳产田。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创新农业生态保护补偿和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