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中国经济时报】尽快足额发放补贴资金让种粮户安心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5-27作者:记者 王丽娟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22-5-26点击量:

本报记者 王丽娟

近日,为了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

这是中央在3月份下达200亿元补贴资金后再次为种粮农民带来“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此次中央明确了补贴对象为实际承担农资价格上涨成本的实际种粮者,包括利用自有承包地种粮的农民,流转土地种粮的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开展粮食耕种收全程社会化服务的个人和组织,确保补贴资金落实到实际种粮的生产者手中,提升补贴政策的精准性。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房寨镇村民王章利称,这两次补贴对农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大大缓解了农民对农资上涨带来成本增加的焦虑。

“目前,我们最迫切的希望就是有关部门尽快落实这100亿元补贴的发放,及时补贴种粮户的农资投入。”他对记者说。

这100亿元农资补贴要如何发放?首先是标准问题。此次中央明确了补贴标准由各地区结合有关情况综合确定,原则上县域内补贴标准应统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补贴发放和标准由各地区结合有关情况综合确定,原则上县域内补贴标准应统一,增加地方补贴发放的自主权。

“地方政府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让补贴发放更具有针对性,贴近实际。”他说,不过,给了地方权力,实际上也给了地方责任,相信地方政府会尽全力将这项惠农政策真正地落实到种粮户身上,让种粮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由县域根据资金额度和当地粮食播种面积等情况确定补贴标准,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同时也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资市场首席分析师郭金秀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对农民诉求,在发放方面,此次财政部要求各地要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现有相关补贴发放基础数据,继续采取“一卡(折)通”等方式,及时足额将补贴资金发放到位。

“要将政府的补贴尽快发放到种粮户手中,使之成为种粮户‘看得见吃得着’的蛋糕。首先要将权力关在牢笼中,权力不是无限权力,权力是受到约束的,不能任性,要将政策落实好作为重要目标,不打折扣。”姜文来认为,种粮补贴底数要实事求是,防止各种因素导致的底数不清,进而影响补贴发放的准确性。

郭金秀建议,在发放方式方面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部门协同,精准及时发放。加大财政、农业农村、发改等部门协同力度,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精准确定实际播种面积,确保资金精准发放给实际种粮者。

“农作物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资金越早落实,越能及时‘解渴’,不误农时,不误生产。各地应及时调拨资金,通过‘一卡通’等方式尽快发放。”她说。

二是高度重视,加强农资打假。化肥价格高位,受利益驱动,假冒伪劣农资有所抬头。农民用了假冒伪劣农资,不但影响粮食产量,还会导致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加大对重点地区和电商平台的监管力度,增加制裁和处罚措施。

此外,受访专家都强调了监督在补贴资金发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郭金秀强调,各地应加强资金监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完善补贴资金的专户管理、财务公开、村级公示等手段,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地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现象的发生,确保实际种粮农民真正受益。

“上级部门要加强监督,进一步增加群众监督,发放金额和标准在村内公开,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同时,要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困难,资金被截留的风险在增大,要高度注意。”姜文来强调。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