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秸秆变基料 小蘑菇“种出”大产业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8-02作者:潘君廷来源:农民日报点击量:

近年来,得益于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食用菌营养价值的广泛认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蘑菇消费量持续增长。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蘑菇种植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如今,蘑菇已成为继粮、油、菜、果之后的“第五大农作物”。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22年全国蘑菇总产量达4222.5万吨,同比增长2.14%。

人工栽培蘑菇所用的培养基原料主要包括木屑、棉籽壳、农作物秸秆等。我国秸秆资源丰富,利用秸秆为基料生产双孢菇、平菇、草菇、大球盖菇等大宗品种蘑菇栽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简单易行。蘑菇采摘后,废弃的菌料还可以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利用秸秆种植蘑菇,在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实现生态循环、践行大食物观、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种植蘑菇的历史源远流长。20世纪30年代,我国从法国引进菌砖,开始科学栽培食用菌。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据统计,我国通过种植蘑菇利用的秸秆量超过500万吨,其中年秸秆利用量达到3万吨的主体已达到36家。

安徽省休宁县利用通过水稻、玉米秸秆种植竹荪,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带动农户种植竹荪,不仅有效消纳了周边的秸秆资源,带动农民就业,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还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了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据测算,一亩竹荪可以消纳农作物秸秆10亩以上,有效解决周边200多人的直接就业问题(其中包括脱贫户),竹荪全年亩均纯收益达1.6~2.0万元,每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近40万元。此外,竹荪种植园每年还吸引外地游客前往开展旅游、亲子活动,为周边农户带来了旅游收入。

总体而言,全国通过种植蘑菇利用的秸秆量还非常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与木屑相比,秸秆的纤维结构一般都比较长,茎秆表皮坚韧,不易粉碎;组织结构疏松、纤维含量高,木质素含量较低。二是装袋过程中容易扎袋并形成微孔,造成破袋和染杂菌几率增加,直接影响菌包的成品率。基质中秸秆的添加量越大,制袋时越难以定型,导致菌袋在出菇阶段缩水严重,发生袋料分离,最终影响产量和品质。三是秸秆基质的菌丝虽然生长旺盛,但老化的速度也快,同时菌丝的抗逆性也会降低,过早或过晚进行出菇管理,对产量都会有较大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杂菌污染或不出菇现象。在实际生产中,因秸秆原料不均一,出菇时机难以预测,对最佳出菇时机的经验把握更加重要。秸秆栽培食用菌往往是第一茬出菇整齐,产量集中,而第二茬的产量明显低于常规木屑配方,浇水后更容易感染杂菌。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我国作为世界上食用菌人工栽培历史最为悠久、栽培种类最多,秸秆资源也最为丰富的国家,体现秸秆高值、高效利用特点的秸秆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为此,建议接下来应聚焦于四方面的工作要点。一是建立完善的收储运体系,保证用于食用菌生产原料的秸秆的稳定供应。二是解决好废弃食用菌包的处理问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突破核心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食用菌,分别研究建立统一的秸秆基料栽培标准体系,实现各栽培环节精准可控,突破木腐菌种植中关键核心技术,增加秸秆在栽培基质中的用量,增加发展潜力。加强对秸秆做食用菌专用粉碎机、装袋机和专用袋等加工设备产品的研发。四是通过政策、科技、人才和产业等方面持续协同发力,做大以秸秆利用为主的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挥食用菌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潘君廷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