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中国水利“绿色发展”的四点建议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12作者:Admin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2017年6月7日点击量:
水利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行业,其发展理念一定要遵循新的理念,水利绿色发展成为必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指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笔者认为,首先,绿色发展重点还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绿色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没有变;其次,发展的方式模式要改变,不是传统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而是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
水利绿色发展是指与水承载能力相适应、人与水和谐的水利发展。水利绿色发展,发展水利是第一要务,没有水利的健康发展就难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相关服务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利发展要转型,要摒弃只顾水利快速发展,不顾水资源承载力,不顾水生态的水利发展方式,应该向水利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的方向转变,实现水利与水生态双赢的格局。为了水利绿色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构建水利绿色发展的价值观体系。需要对传统的水利发展观进行改造,主要方式是“绿化”水利观。分析现行的水利观的长处和短处,将其进行融合并构建新的水利发展价值观体系。新的水利绿色发展价值观是在发展水利的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创建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格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对水利发展中心论进行“绿化”,走绿色水利之路。绿色水利就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全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且节水高效的利用水资源的行为与文化,它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将从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废弃等全过程保护生态环境,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作为重要手段,并形成“绿色+水利+文化”体系。对极端环保论进行引导,将其引导到“水利+生态”双赢格局上来,单纯的保护是解决不了贫困等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的问题。对生态水利论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同时强化其对其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水利绿色发展观的教育要普及和深入,不仅仅在水利界开展,要在相关的水利领域进行拓展,特别是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根据不同层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水利绿色发展观深入人心,成为生活的常态。
二是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确立了“三条红线”管理水资源,即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笔者认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水利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水利绿色发展重要“抓手”,尽管实现这个目标还存在不少困难,但要克服重重障碍,实现此目标,水利绿色发展才有基本保障。
三是理顺水利绿色发展体制。体制对水利绿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针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央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理顺,如中央政府对水利绿色发展进行整体顶层设计,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协调对话机制,在确保水利绿色发展的前提下保障地方的权益不受损害,维持或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同在水利绿色发展的旗帜下行使相关的管理权限,相互之间就重大事项协商,将不协调之处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是构建完善的水利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笔者认为,水利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完善的长效机制做支撑。对现有的水利发展政策进行系统的梳理,将那些不适于水利绿色发展的政策进行调整,通过绿色政策促进水利绿色健康发展。对水利法律法规进行剖析,对不适合水利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正,让水利法律法规规整在绿色发展理念之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同时建立水利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在国家层次建立水利绿色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涉水部门水利绿色发展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任期或者升迁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