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道路,新农村蝶变之路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02作者:Admin来源:农业防灾减灾团队点击量:
塘约——一个2年前贵州省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2014年因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毁了田、冲断了路、冲走了希望,更冲走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但这场毁灭性灾难没能冲垮塘约人的斗志和信念,更没有冲垮塘约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在“穷则思变”精神鞭策下,经过短短2年时间的艰苦奋战、砥砺前行,使昔日破败不堪、贫穷落后的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破茧成蝶,成为新时代农村改革先锋,脱贫攻坚一面旗帜,中宣部在5月19日央视《焦点访谈》中 推出:“穷则思变塘约村”,经初步思考,总结如下几条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 将全体村民组织起来,重走集体化道路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深水区”、“硬骨头”,一定要把“还权于民”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是当前农村改革的头等大事。塘约村实践中正是抓住了农村集体所有制这个“牛鼻子”,通过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同确,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基础,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三权”促进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以及形成了“三权”与“三变”的良性互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成立“村社合一”合作社,将广大村民重新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并进行大刀阔斧股权置改革,重走集体化道路,发展了集体经济,带动广大村民共同致富。
二、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走党引领之路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两个支部发挥了巨大作用,一个是“党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二是党支部建在村里,保证了党最有效地凝聚起全国最广大人民,依靠广大的农村党支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美丽家乡。“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充分体现了塘约村党支部的担当与奉献及党的民主管理的优良作风。塘约村共有43名党员,5名预备党员,一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三会一课”、“两学一做” 制度在这里雷打不动,通过制度化、常态化学习,他们懂得了“八个初心”,他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抓学习,促生产,强管理,他们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是一面旗帜,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旗帜,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旗帜,是严以律己,高标准做人的旗帜,这是党在最基层的农村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迅速发挥出优势。“他们做的是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作用,意义巨大”,市委书记周建琨这样评价。
三、“带头人”和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带动领导之路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自然、地理气候相似,农业政策相同、产业结构相近的广大区域,为什么塘约村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创造了脱贫攻坚“攻城拔寨”的奇迹,从昔日一贫如洗的“空壳村”嬗变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是什么原因导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变化,“选好带头人,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是村集体发展的关键”,这是贵州省委书记在总结时感言。塘约村成功的实践告诫我们,人的力量是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人的精神力量,只要人的内生动力被唤发起来,自我“造血”功能就会产生巨大动力。塘约村支部书记左文学,一个土生土长的本村二代支部书记,在他传奇般人生经历的风风雨雨、成败荣辱中逐渐体会到了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抱团发展的道理,他身上传承了其父亲,一个担任了38年村支部书记的老支书艰苦奋斗、奉献付出、敢于担当的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与美德,他以破釜沉舟的气概,在领导他的11人班子成员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有人说左文学不能复制,但我们认为“左文学精神”是可以复制,如果能按照“左文学精神”复制出千千万万个“左文学”式的村支部书记,中国的新农村将会是另一番天地。
四、“村社合一”、合股联营组织管理方式创新之路
合作社在中国历史上早而有之,在塘约村也不是第一家,可为什么村集体成立的合作社在短短2年多时间内使塘约村扬眉吐气,甩掉了“空壳村”和国家二类贫困村的“穷”帽子,走上了全体村民共同奔小康的致富路,归根结底,就是村集体建立起合作社,把全体村民组织起来,让村民自愿把承包地确权流转到新成立的合作社里,把全体村民纳入进来,通过股权制改革,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折股量化,按股分红。入社村民除享受到土地股份带来的收益外,还会享受经营收益带来的2次分红和在合作社务工的打工收入。农村生产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让土地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集约、效益更加凸显。种什么、养什么,以及如何营销不再盲目无助、不再单打独斗、不再各自为战,代之而来的是集体化、规模化、集约化大生产带来的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益,以及合股联营、抱团发展组织管理方式变革产生的巨大力量。这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不但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村民增收,也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塘约村组织管理方式变革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传统的塘约村产业结构纯属以一产为主的农业村,农业土地产出率低,商品率更是不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村民食不果腹、在国家贫困线下挣扎。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发展生产首先在土地上做文章。由低附加值的以玉米、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向绿色蔬菜、精品水果和绿化苗木方向发展,实现多元化种植结构。在稳定农业种植结构基础上,根据本村基础和优势,积极发展建筑业、运输业和农业服务业,逐步由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和拓展,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逐步实现稳农、富工和活商之路。农村的组织化、产业化制度革新促进了技术革新与更新换代,农业科技成果在这里得到最有效实际转化,促进了农业高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六、精准施策,脱贫攻坚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塘约村由2年前国家级二类贫困村,经过短短2年时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000元跃升到12000元,村集体由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变为200多万元小康村,甩掉了贫困落后的穷帽子,他们没有靠国家多少支持,不是等靠要,而是将全体村民积极组织起来,发扬“穷则思变”精神,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准施策,人人努力、户户受益,闯出了一条村集体和全体村民携手共进,脱贫攻坚奔小康之路。
塘约的变迁,推开了新农村改革的一扇窗,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促小康的蝶变之路,就好像1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集中体现了“党建+合作社+扶贫+产业+金融”发展思路。其关键之处就是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全体村民组织起来,重走集体化道路,唤醒了人的强大内生动力,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激发了集体“三资”活力,走上了村集体带领全体村民同步奔小康之路。新时代呼唤“塘约精神”在广大农村大地上复制、推广,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