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科研动态

《金融时报》:惠农:由“普惠”转向新型经营主体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1-04作者:Admin来源:产业开发中心点击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本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部署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
  习近平主席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为我们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围绕这次会议提出的三产融合、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农业现代化这些热点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信军。
  记者:在会议部署的“三农”工作中,“三产融合”成为一大热点。会议指出,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用好农村的资源资产和资金,多渠道地增加农民收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您是怎样看待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资金发挥的巨大作用?如何能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信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其核心还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重要目标。在依托科技、创新机制、做精农业产业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外延和链接其他相关产业,要跳出农业做农业,树立大农业的新观念、新理念,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农业。种养加一体化、农林牧副渔结合,农业与现代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即养生养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房地产、医药、信息、物流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当然也离不开与金融服务业的融合与衔接,更离不开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支撑。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资金周转、抵押担保等需求也会相应提高。因此,新型经营主体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更多惠农政策由“普惠”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社会资金的投入前期关键在于引导,政策引导包括财税政策、土地政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流转、电子商务新业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都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契机。而支农财政投入、社会民间投资、资本市场融资、银行信贷等多渠道的投入形成了现代农业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体系,既解决了新型农业主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加速了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适应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农业和农村新业态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这些都能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例如“三块地”的改革试点,一旦农村宅基地和农房被赋予资产属性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很多农业创富者的资金短缺问题。
  记者:本次会议首提“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路。作为一名农村工作规划者来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信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也越来越明显,农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以前连续多年明显上涨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感到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也感到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目前,我国粮食国内国际供给量都有相对过剩的现象。
  故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为高度重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激烈的竞争,我国农业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国外国内两种资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尽可能地选择错位竞争战略,克服我国农业成本价格竞争劣势。二是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在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转型升级、渔业养殖布局结构调整、拓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渠道、种植业布局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三是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四是要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是基础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难题,都需要财政的有力支持。五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科学地利用农业稀缺资源和有效地配置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另外,要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积极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记者:会议强调,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您认为,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补齐农村这块小康的短板?
  信军:补齐农村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重在精准扶贫。截至2014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实施精准扶贫,需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只有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拓展农民总收入来源,才能提高其生活水平和持续消费能力,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这样,农民才能过上全面小康生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中一个重大关系就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使资源要素能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回流农村。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三产融合”需要载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在引导农户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及标准化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对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托 “互联网+”搭建村级网络平台,开拓流通渠道,实现农民“零距离触网”,农民能增收,企业也会受益。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