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9-25作者:Admin来源:植物营养团队点击量:
7月30日,由农业部立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周卫研究员为首席专家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我国南方水稻土植稻面积占全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82,其中低产水稻土约占1/3,超过1亿亩,制约了水稻增产潜力。南方低产水稻土主要有“瘦、板、烂、酸、冷”等低产障碍,相对应的五种主要低产类型为黄泥田、白土、潜育化水稻土、反酸田、冷泥田等五大低产类型。近三十年来,主要采取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低产水稻土,但对不同低产类型这一改良措施的针对性不强,未能从根本上破解低产难题。本项目以五大低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以破解低产障碍为目标,在对低产水稻土资源及质量评价基础上,针对不同低产类型研发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及产品,构建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配套技术模式,大幅度提高低产水稻土的肥力水平、产量与综合效益,全面构建了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的整体技术能力,创造有利于高产、稳产的“沃土”。本项目有以下创新。
(1)阐明了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资源状况及养分特征,建立了低产水稻土质量评价方法,首次将土壤生物肥力指标(微生物量、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等)用于南方水稻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低产水稻土改良与产量提升决策咨询系统。
(2)研发了低产水稻土改良系列技术。包括黄泥田有机熟化、白土厚沃耕层、潜育化水稻土排水氧化、反酸田和酸性田酸性消减及冷泥田厢垄除障等改良技术,并揭示了这些技术消减“瘦、板、烂、酸、冷”障碍因素的作用机理。
(3)研创了用于不同低产类型水稻土改良的新型产品。包括精制有机肥、生物有机肥、高效秸秆腐熟菌剂、生物碳基改良剂、反酸田改良剂、水稻专用肥等。
(4)创新了低产水稻土改良与产量提升技术体系。集成了土壤改良、高效施肥、水分管理、适宜品种、高产栽培等技术,形成技术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项目发表论文79篇,其中SCI论文25篇,出版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22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近三年累计示范推广1012万亩,新增纯收入22.1亿元,经济社会效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