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科研动态

关于新一轮作物结构调整的思考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2-08作者:Admin来源: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创新团队 罗其友点击量:

    一、调整背景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功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稳健发展。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超过6亿吨,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实现较快增长,但是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
    1.总量问题与结构问题同时并存。(1)总量问题。近些年我国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供给比较宽裕,只要有需求,市场就有供应。但由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国内农产品竞争力不足,农产品进口增加,导致国内农产品库存增加,要重视这种在开放条件下新出现的部分农产品供求总量问题。(2)结构问题。不仅有粮经饲品种结构问题,还有品质结构、上市时间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问题。高品质有特色的产品有较好的市场、价格也较高,冬春季北方露地蔬菜少的时候马铃薯销路就比较好。此外,由于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错位,我国农业生产重心北移,对北方地区水资源不断造成新的压力。
    2.地区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土层变薄、地力下降,耕地重金属污染超标,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3.一年一熟区作物连茬、土传病害加重。内蒙古地区由于缺乏合适的倒茬作物,马铃薯重茬种植严重,品种退化,枯萎病等土传病害频发,内蒙古的马铃薯优质种薯生产优势正在丧失。
    为此,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1月2日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优化农业结构要开辟新途径”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国内外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启动我国新一轮农作物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调整视角
    1.全球化视角。统筹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科学测算在贸易自由化、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经济增速新常态背景下国内主要农产品适度生产规模。
    2.市场化视角。尊重市场规律、消费者偏好和农民意愿,按消费需求安排生产,没有市场需求、没有品质优势、没有价格优势、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3.气候变化视角。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的影响有常态化趋势,对作物的生态适宜区和市场竞争力造成影响。(1)生态适宜界线变化。在过去的50年中,由于气候变暖造成了全国种植制度界限不同程度北移、冬小麦和双季稻种植北界北移,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空间。(2)市场竞争力变化。2014年春季回温早,春季叶菜上市提前15天左右,对中原二季作春马铃薯和北方一季作窖藏马铃薯上市销售和市场价格形成挤压冲击,气候因素的影响显而易见。
    4.可持续视角。粮经饲结合,将饲草饲料作物纳入生产体系;种养加销结合,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统筹大田尺度的种养一体化空间布局,减少农业系统有害物质排放,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重点
   以耕地红线为底线,以口粮绝对安全为前提,以“优量、提质、降本、增收”为主线,推进新一轮作物结构调整。
   优量—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和进口等因素,合理确定我国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量,给资源松绑,给政府松绑,给农民松绑。
   提质—考虑新阶段的优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突出品质结构优化,积极发展有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降本—重点发展省水省肥省力的作物,构建节本型生产结构体系,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的经济可持续性的根本出路。只有当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具有国际竞争力时,国内农产品库存积压才会消减,只有当牛羊肉价格降低、猪牛羊肉价格比达到相对合理水平时,牛羊肉的有效需求才能激发出来,我国草食畜牧业才能有大的发展。
   增收—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所在,优先发展适销对路、增收功能明显的农产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四、调整措施
    瞄准国内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需求,按照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原则、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设计更精准的扶持政策,引领我国口粮等关键农作物的发展规模与空间布局调整以及优势产区和环境问题地区农作物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切实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稳妥推动新一轮农作物结构调整,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地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