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课题研究进展交流会在京召开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9-25作者:Admin来源:点击量:
2012年8月20-21日,我所承担的973计划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的课题2和课题4在北京联合召开研究进展交流会。课题学术骨干及主要参加人员共计30余人参加了会议,项目首席科学家唐华俊研究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项目学术秘书吴文斌博士主持,课题2和课题4的10位学术骨干分别就课题任务执行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重大研究产出设计等进行了详细汇报。
课题2围绕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作物种植界限和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定量分析过去60年我国水稻时空分布特征,明确了水稻种植中心的迁移过程,初步分析水稻时空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10km像元尺度上再现了过去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播种期、出苗期和成熟期的时空动态变化;利用信息熵模型模拟过去60年我国水稻潜在适宜区时空变化,研究水稻实际扩展区与潜在适宜区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重点分析过去3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和北界的时空变化,定量评价该地区水稻种植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空间响应关系;分析过去30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结合玉米不同熟型所需的热量条件变化,定量评价该地区玉米种植体系的空间响应;开展了北方水稻品种在南方气候条件下种植出现的早熟现象及不同土壤对水稻生育时期的影响研究;初步分析了冬小麦、玉米主产区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分析及气候因素对粮食生产(水稻)的贡献份额。
课题4针对气候变化驱动的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空间数值模拟预测研究,构建了基于10km栅格水平的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时空动态变化模拟系统,进行了作物模型升尺度模拟的空间校准与区域验证,并开展了粮食作物产量时空动态变化栅格模拟模拟系统的敏感性及不确定性分析;建立了基于CLUE-S模型的农作物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模拟,实现了从耕地空间格局和耕地内部农作物空间格局两个层面的空间模型,并完成了东北地区过去30年主要农作物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过程再现以及未来40年变化趋势预测;提出了从农户决策行为角度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影响的新框架,完成了研究区域382个农户调查,并初步分析了农户农作物选择决策的机理;构建了粮食需求预测模型,进行了人均粮食需求函数的参数估计,初步完成了未来情景下粮食(口粮、饲料粮、在外用餐)需求量预测;完成了综合模拟模型总体框架设计和系统集成方法,提出了基于综合模型的我国粮食安全评估模型,完成了东北区气候变化和粮食供求关系的案例研究。
汇报之后,课题人员分别对每个课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围绕课题的共性问题,如统计数据、气候变化数据和作物分布数据的一致性、时空尺度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就课题内部和课题之间的协同和交叉研究进行了重点研究,对进一步总结和凝练创新性和规律性结论,以及形成高水平论文、专著等重大研究产出进行了认真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