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科研动态

“黄河上中游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2011年度总结会在京召开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2-16作者:Admin来源:点击量:

        2011年12月5日,由我所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课题“黄河上中游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年度总结会在北京召开。课题参加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科院、宁夏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北京理工大学的主要负责人和科研骨干、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农业部张国良处长、我所任天志副所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发表讲话。课题主持人逄焕成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2011年度所承担课题任务的进展和主要成果,并针对各专题的研究工作和明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热烈讨论。
    “黄河上中游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自2009年启动以来,针对“增耕地、增产量、增效益、减灌溉”的国家需求,从中重度盐碱耕地“出苗、保苗、壮苗”技术和重度盐荒地“中草药、牧草”农业高效利用等技术创新角度,进行了技术模式集成与优化,并通过优化模式的大面积示范推广,为实现该区域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服务。目前,课题进展顺利,共建设试验示范基地5个,涵盖了内蒙古五原县、内蒙古杭锦后旗、甘肃兴电、景电、刘川灌区、宁夏等多个黄河上中游典型盐碱区,研发出节水控灌、地面覆盖、优化施肥等12 项实用专项技术;筛选出23个耐盐碱常规作物与特色经济植物品种;研发出盐碱地肥料配方3种、1种营养型盐碱地改良剂、2种土壤调理制剂;研究形成盐碱地技术模式6套;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授权1项;在内蒙古、甘肃、宁夏技术模式示范面积合计8984亩,技术辐射面积200余万亩。
    任天志所长对课题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代表研究所高度评价了课题的研究意义,认为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改良盐碱造成的中低产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战略。课题执行至今,表现出辐射面积广、针对性强、适应性广泛、生命力旺盛的特点,针对黄河上中游盐渍区形成的自然、人为因素,构成了包括技术研发、模式集成、推广示范等一系列链条的完善科研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鼓励课题组全体成员再接再厉,并表示,研究所将一如既往的支持课题研究工作,各成员要深刻总结课题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科研产出,扩大示范规模,构建沿黄灌区次生盐荒地和盐碱障碍耕地农业高效利用的整体技术能力。
    农业部张国良处长对课题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指出,课题的执行一定要“科研上有亮点,产业上有贡献,学术上有地位”。要把盐碱地治理作为国家战略来抓,要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根据区域特点,持续进行创新研究,形成具体的技术力量,并要将成果转化作为重要一环来抓,并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构建我国盐碱地科研平台,组建并稳定研究团队,争取使我国的盐碱地利用科技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最后,课题主持人逄焕成研究员对课题2011年度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并指导了各课题组的工作,并主持探讨了明年的工作重点。他指出,前期工作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以后的工作一定要注意区域性、系统性、针对性,要针对重点、提高产出、扩大示范、突出亮点,以技术措施的水盐运动特征和增产机理为轴线,提升理论与应用水平,建立适用于我国黄河上中游盐碱区特点的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并要重视宣传,扩大课题影响和辐射面积,提高模式采用率,大幅度提高我国盐碱地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将以饱满的热情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完成好课题任务,争取更大成绩。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