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龙书记等赴印度、斯里兰卡考察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0-28作者:Admin来源:点击量:
2008年2月17日至29日,我所王道龙书记、邱建军研究员和尹昌斌博士一行三人赴印度、斯里兰卡考察就印度农村工业化发展和斯里兰卡生态农业建设情况开展调研,旨在借鉴两国经验和做法,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方面的对策建议。
印度现有人口11亿多,国土面积只有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约为中国的30,印度可耕地为1.7亿公顷,耕地面积1.4亿公顷。印度经济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到基本自给,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
印度政府在独立初期就提出并实施了通过大力发展村工业来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战略。20世纪60、70年代政府通过建立农用工业公司来促进农业及农村工业的发展。60年代印度开始的绿色革命使农业的投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土地上的投入大量增加,来自农业以外的工业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广泛推广使用,如化肥、农药、电力、机械、新品种等。绿色革命使印度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单纯由农业向工业提供原料的传统工农关系,延伸到工业还向农业提供大量的投入要素。绿色革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收入的增加又使农民对工业的需求增加,形成了良性循环。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在农村工业化中主要强调农产品加工,而且特别强调外国资本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作用。不断增长的加工业将为农产品,尤其是蔬菜、水果及其它绿色食品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将增加农民的就业和收入。
印度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工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农村工业,包括土布、乡村工业、蚕丝业、手工业、椰皮纺织业等。第二类是现代的小型工业,采用比较复杂和先进的技术,生产从简单的消费品到复杂的资本品的多种产品。第三类就是现代大中型企业,如大型农产品加工业。前两类农村工业虽然差别较大,但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解决农村就业和贫困问题贡献不小,比如小型工业1975/1976年度至1988/1989年度的就业复合年增长率为7.2,土布和乡村工业的就业复合年增长率也达到6.5。总的来看,印度农村工业化发展速度较慢,农村非农产业在农村就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大,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就业和脱贫的需要。
斯里兰卡人口1900万元,国土面积6.56万平方公里,是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可耕面积400万公顷,已利用200万公顷。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2.2,主要作物为茶叶、橡胶、椰子等。斯里兰卡独立后,在发展农业过程中,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恢复手段,基本上已经恢复了殖民地时代被砍伐与毁坏的植被。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增加产品附加值,斯里兰卡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生物力学、有机植物和互惠贸易的茶叶事业的发源国。
—尹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