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科研动态

2004年度资源区划所省部级奖励喜获丰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10-18作者:Admin来源:点击量:

    2004年度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喜获丰收,本年度共向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部门申报推荐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申报推荐北京市科学技术奖5项,获奖4项;申报推荐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获奖1项。由周卫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作物硫钙营养研究与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唐华俊主持完成的“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姜文来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持续发展条件下资源资产理论与实践研究”和陈印军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西部农村科技传播及普及体系研究”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王道龙和胡清秀主持完成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稻菇畜’结合可持续农业技术示范及推广”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作物硫钙营养研究与应用”成果,首次研究了淹水条件下土壤有机硫的矿化、硫磺的氧化和土壤中秸秆硫的转化与供硫机理,深入揭示了土壤硫的转化特征;通过严密的控硫试验, 明确了油菜硫营养的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首次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角度论证了硫的营养功能;首次研究并提出了花生荚果的钙吸收机理, 探明了苹果幼果钙素吸收及激素调控特点,在理论上首次提出了果面营养概念和钙养分的非维管束吸收过程;首次从钙信使的角度系统揭示了缺钙导致苹果果实生理失调的机理;首次提出了区分水田和旱地条件的缺硫临界值,明确了我国不同区域作物的硫肥效果、适宜肥料品种和用量;建立了棕壤花生钙素营养新的诊断方法,提出了果树和蔬菜的高效补钙技术。该研究发表SCI源论文6篇,国家一级学会学报论文21篇,硫肥和钙肥推广应用558万公顷,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研究在果面营养概念、钙的非维管束(荚果和果实)吸收、高效补钙的理论与技术方面具有原创性,总体水平居国际领先。

    “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成果,主要创新点在于:

    一、全面客观地分析了西藏农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条件,研究确立的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目标和非均衡发展战略,符合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符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符合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形势的要求。该成果填补了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空白。

    二、通过对西藏农牧业发展区内外环境条件研究,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非均衡发展原则,紧密结合区内区域类型、资源比较优势,将西藏的特色产业发展分为“市场优势型、发展潜力型、区内市场主导型、资源保护型”等四个类型。这四个层次的划分及排列顺序,明确了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进一步理清了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较好地解决了西藏农牧业全面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关系;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地区,有利于区内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三、提出的以“新技术引进、人才培训、良种推广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框架,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保障措施符合西藏实际。对全面提升西藏农牧业科技水平,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将产生积极影响。

    四、坚持了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把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资源环境、改善生产条件,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规划布局。所列出的基础设施项目,依据充分、布局合理、科学性强、有利于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提出了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经营机制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等措施,有利于推进西藏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符合新形势下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稻菇畜’结合可持续农业技术示范及推广”成果,首次研发了以大田为栽培场地的“稻菇畜”相结合的技术规程和技术体系,解决了农业废弃物—稻草的高效利用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南方合理利用冬闲田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研发,该项目解决了种植双孢蘑菇、姬松茸、大球盖菇、鸡腿菇等菇种的优良菌种的筛选、优质配方和适宜的栽培季节和其他配套关键技术;形成了以稻草为食用菌栽培的基础原料,利用冬闲田种植优良的食用菌,用食用菌栽培下脚料作为稻田的优质有机肥、用菌糠作牲畜饲料过腹还田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作物种植、食用菌栽培、畜牧养殖的有效结合;丰富了生态农业的技术内容。该项目两年累计示范推广12万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持续发展条件下资源资产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立足于资源问题研究前沿,对资源资产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较有特色的资源资产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它对于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指导意义。

    成果主要创新点:(1)在界定了资源资产新内涵基础上,综合研究和构建了资源资产的理论体系;(2)创建了国有资源资产流失的理论,提出了国有资源资产流失的机理及其治理模式;(3)构建了资源资产折补理论及其相应的理论模型;(4)建立了森林涵养水源价值模糊数学模型;(5)提出了资源资产经营(评估、经营模式、经营收益分配)与管理(产权管理、价值管理和收益管理)的理论与方法;(6)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水价和水权界定模型,系统地提出了水资源投资和科技政策以及开放市场条件下水价调整方略。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可应用于与资源有关的诸领域,如水利、国土、环境、农业、工业、生态、国民经济核算和资源性资产评估等,为资源资产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西部农村科技传播及普及体系研究”成果,采用面上广泛调研→典型区域剖析→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专家咨询→宏观系统分析的技术路线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状况、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收入的关系、农村科技需求及科技传播与普及的主渠道、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模式及组织方式、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对策等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其主要特色:一是突出实证分析,对近1000个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二是强调广泛调研与典型区深入分析相结合;三是注意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是突出研究结论的指导性,为决策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总体上,其研究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已得到广泛宣传与应用,它对有关决策部门、理论研究部门与社会相关应用部门具有很高的参考应用价值。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