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1-10作者:刘爽来源:科技与成果转化处点击量: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我所任天志研究员牵头完成的“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张金霞研究员牵头完成的“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员:任天志,刘宏斌,范先鹏,邹国元,翟丽梅,胡万里,张富林,杜连凤,王洪媛,郑向群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治理面源污染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水环境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范可行的监测技术与核算方法,一直难以把握我国农田面源污染底数和排放规律,制约了减排策略的制定、减排技术的遴选和应用。在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支持下,项目取得如下创新:
1.突破了定量难、变异大等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瓶颈,首创了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平台。自主研发了以“单体式渗滤池”为核心的农田地下淋溶面源污染监测技术,破解了池壁优先流效应难题;创新了以“串联式径流池”为核心的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技术,解决了变异大、适应性窄等难题;制定了6项监测技术规范。首创了基于全国六大分区、54类种植模式的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平台,建成了首个国家农田面源污染大数据。
2.首次揭示了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激发效应和本底效应,水、肥是面源污染发生的驱动力和物质基础,施肥后7-10天是“危险期”,该期与暴雨(或超量灌水)耦合形成的“激发效应”是面源污染发生的主要成因;露地蔬菜、保护地蔬菜氮磷排放是粮食作物的2-10倍。创建了以分区分类为基础、以实地监测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全国农田面源污染核算方法,并在全国得到应用。
3.首次摸清了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底数和重点区域,明确了主要农艺措施的减排效果,集成了农田面源污染减排技术模式并得到大面积应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黄淮海平原区、南方平原区是我国农田氮磷排放的重点区域。优化施肥、节水灌溉、横坡垄作、秸秆还田等单项措施的减排效果明显。基于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排放规律和单项农艺措施的减排效果,集成了坡耕地截流减排、保护地碳氮水协同减排等六类技术模式并在全国得到应用。
该成果被全国各级农业环保机构应用,为全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及《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国家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第三方评价表明,成果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
主要完成人员:张金霞,黄晨阳,陈强,高巍,赵梦然,张瑞颖等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食用菌高效转化农林废弃物为优质健康食品,已成为我国粮菜果油之后第五大种植业,产量占全球75%,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库藏种质资源缺乏,育种处于“无米之炊”;缺少鉴定评价利用技术,种质资源难以有效利用,育种效率低下。这导致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严重缺乏,栽培效益不稳,大面积污染、减产、畸形等重大生产问题常发。我国现有食用菌栽培菌种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严重,是导致退化老化菌种流入生产的顽症,是良种化的最大障碍,亟需清理。生产用菌种的清理和新育成品种测试及其种权保护都亟需技术支持。菌种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首要技术瓶颈。该项目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首要技术瓶颈-菌种问题,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与广适性品种选育”研究,紧紧抓住“资源搜集-鉴定评价-高效育种-广适性品种-示范推广”这一主线,研发23年,重点突破食用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两大技术瓶颈,创建菌种与信息同步的种质资源库,创新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广适性新品种,在全国示范推广。
该项目创建了世界最大的菌种实物和可利用信息同步的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解决了我国食用菌育种长期种质资源匮乏问题;建立了物种、菌株、经济性、菌种质量等多层级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突破了种质资源属性特性不清制约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解决了菌种管理中品种鉴定和菌种质量判别的技术难题;首创结实性、丰产性、广适性“三性”为核心“五步筛选”高效育种技术,突破性状预测难、田间筛选量大导致效率低的技术瓶颈,促进了食用菌育种技术的发展;育成适合我国园艺设施条件生产的平菇、金针菇、毛木耳等广适性新品种,促进了我国食用菌品种的更新换代。
获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2篇,对食用菌行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国(行)标15项,全面支撑了农业部《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为国家主管部门的食用菌菌种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指导农民科学繁种用种,促进了全国菌种质量的提高;选育的广适性系列品种31个,在19省(市、区)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129.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