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粮豆轮作制茬口接续技术研究咨询会在京召开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25作者:张斌来源:耕地质量监测与保育团队点击量:
2017年9月15日,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召开“黄淮海粮豆轮作制茬口接续技术研究”咨询会,此次会议由“耕地质量监测与保育”创新团队及其承担的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 “土壤管理与轮作制度”岗位科学家团队共同举办。会议目的是为了发挥大豆等豆科作物的涵养土壤、优化食物结构、丰绿色生产的重要功能,进一步凝练团队科研目标。
参会专家对创新团队利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平台,提前谋划学科发展、不断凝练科学目标、有计划落实大豆体系岗位工作任务的工作态度给予了积极评价。对团队提出的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田间试验和长期定位实验,开展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接地气的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将在大豆品种提供、长期定位实验管理以及国家研发项目建议和申请方面给予合作和支持。对团队提出的大豆出苗性与土壤结壳障碍、大豆根系结构与压实土壤改良、固氮阻遏和氮肥运筹、大豆根瘤固氮机制与健康微生物群落构建等模拟实验的研究方案提出了完善建议。对团队与大豆体系综合试验站合作建立的粮豆轮作制度综合评价、含豆轮休制度基础土壤地力提升机制研究、麦豆轮作肥料运筹长期定位实验研究及其管理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参会专家团队建议团队聚焦的研科学问题还应包括,西北干旱农业地膜覆盖及其污染风险的科学评价,土壤耕作和施肥管理技术与农产品品质的影响,粮豆秸秆还田后腐解过程及管理技术,粮豆轮作制度下周年土壤耕作技术及其组合,粮豆轮作制度下大豆精确科学施肥模式。参会专家特别强调团队需要大豆体系内外更广泛的合作,但在合作中要注意处理好工作量和计划的安排、成果分享和知识产权保护。
据悉,大豆等豆科作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固氮特性,在根系结构、养分吸收和还田凋落物等方面与谷类作物存较大差异。利用大豆品种资源的这些生物学特性,针对黄淮海的气候条件和土壤障碍特征,结合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需求,通过大豆品种资源科学评价和选用,创新粮豆轮作和轮休制度;在深入理解粮豆轮作作物在均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和构建健康微生物群落等土壤健康保育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减障增效的茬口接续土壤管理技术体系;以实现大豆和谷粮均衡增产、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农业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同步减少。黄淮海是我国大豆的发源地,是我国农业文明发祥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健康食品生产和健康生活提升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黄淮海粮豆轮作制茬口接续技术研究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化精准扶贫,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韩天富研究员,遗传改良研究室、栽培与土壤岗位研究室、加工研究室和产业经济研究室黄淮海片区的岗位科学家及相关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会议还邀请河北省农科院张孟臣研究员、山西省农科院刘学义研究员、国家小麦和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高阳研究员和张卫健研究员、安徽省农科院王道中研究员、河南省农科院黄邵敏研究员等专家参加。中国农科院“耕地质量监测与保育”创新团队及其承担的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 “土壤管理与轮作制度”岗位科学家团队全体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认真落实参会专家建议,并将在今后工作中发扬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一丝不苟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