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经济日报]:打赢环保战役 建设美丽中国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0-24作者:来源:《经济日报》2017年10月24日点击量: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本报邀请3位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李 哲 张 雪 常 理

嘉 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常纪文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杨得瑞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马义兵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 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解决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对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路径的重要判断和论证,对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请您谈谈“绿色发展”战略应如何定位?

常纪文: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基于社会的主要矛盾。矛盾定位如不符合实际,行动战略及其部署就会出现偏差。十九大报告实事求是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新的发展阶段下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矛盾的一个综合判断。我认为,这一重大论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人民对生态环境美好的期盼;二是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本上还是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三是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解决。

针对人民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针对国家的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无论是美好生活还是美丽中国,都包括了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考量。可见,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各界共同奋斗的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只有定好位,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作为全国上上下下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的建设和改革工作,才能得到全面的部署和推进。

以长效机制促人水和谐

◎ 无论是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还是加快水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都需要把制度执行好,构建起长效机制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作了战略部署,要求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好水资源?水生态如何保护和修复?请谈谈您的看法。

杨得瑞: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水生态系统承担着保障人类生存发展、传承文明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等多重功能。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任重道远。

我认为,这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水环境、水生态出现了许多可喜变化,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通过控制经济社会用水总量,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区域发展的刚性约束,为生态留下更多的水资源;把强化节水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提出限制纳污总量要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步提高,水质得到改善;江河治理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清洁小流域,涵养水源。

尽管如此,我国的水问题依然突出,治水工作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比如,当前水资源短缺还制约着很多地区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河流的水污染问题还很突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还是加快水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都需要把行之有效的制度执行好,落实好,构建起水资源和河湖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

未来,要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从源头上解决水短缺、水浪费、水污染问题。目前,正在推行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成效显著,应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形成人水和谐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土壤污染“把脉开方”

◎ 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针对土壤污染成因,要从污染源入手加以治理

主持人: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食品生产的重要场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快速推进,土壤污染案件时有发生,某些地区还相当严重。目前我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对土壤污染实行有效管控和修复?

马义兵: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往往要通过土壤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土壤环境风险评估才能确定。而且,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不可逆的。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提高污染排放标准。这些都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大举措。

从目前治理情况看,我国农田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大气途径进入我国农田的重金属量基本稳定,通过畜禽粪便和有机肥进入我国农田的重金属量呈现下降趋势。比如,重金属镉通过畜禽粪便途径每年进入农田量,从2006年以前的700多吨降到150吨左右。

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了“我国南方地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项目,共有7个研究所、11个团队加入到协同攻关中来,对选种、种植、加工全过程实行综合治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和我的团队发现,长株潭地区大气沉降、灌溉水、土壤酸化、重金属镉背景值偏高、不合理种植等因素是造成该区域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对于如何治理,我认为,要把污染源减下来。同时,要对土壤实行风险分级评估,适宜安全生产的污染区,可以通过低吸收品种,合理灌溉,调节土壤酸度以及其他农艺措施,达到生产合格稻米的要求。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