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院所新闻» 媒体报道

【经济日报】中国农科院:加强耕地保护 保障粮食安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2-08作者:记者:常理来源:经济日报 2021-02-04点击量: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石。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重点任务,明确要求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硬措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于土地释放的生产潜力。据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1号“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按照《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国家标准,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一至十等,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属高产田,占耕地面积的31.24%;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属中产田,占耕地面积的46.81%,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属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1.95%,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是耕地内在质量提升的瓶颈和难点。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周卫表示,总体来看,我国耕地保护与利用工作依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不高,中低等级占2/3以上。长期以来农业粗放经营,耕地退化加剧。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一直采用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平均化肥用量是欧美国家的2-3倍,由此导致肥料利用率低,加剧了土壤酸化和农业面源污染。202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40.2%。如果将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则可以新增粮食1200亿公斤;如果将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则可减少氮磷排放50%。因此,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耕地保护利用与地力提升的支撑作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据了解,多年来,中国农科院坚持以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与重大产品研制,在耕地保护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进展。其中包括东北黑土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技术,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主要粮食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高精度数字土壤构建与应用,等。

  “十四五”时期,中国农科院将加快建设“国家耕地质量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平台。面向国际耕地科学前沿和我国耕地保护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质量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创建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和利用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标准,建设覆盖我国全部土壤类型、服务全域耕地管理的国家级耕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中心,建成全球耕地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科技人才培养高地。

  同时,科学支撑“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系统”业务运行。面向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农田建设、监测、评价与管理的数字化改造,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智能监测、管理与决策支撑体系,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农田建设综合监管服务新模式。通过科技支撑,加快实现全国所有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一张图”、新增农田建设项目统计“一张表”,以及农田建设全过程监测评价“一张网”,真正实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监测好、管理好的重大战略目标。

  周卫介绍说,农科院还将加快开展“藏粮于地”系列科技攻关。针对我国集约化农业土壤质量退化,中低产田面积大等突出问题,阐明东北黑土有机质下降,华北潮土耕层变浅,南方红黄壤酸化,北方土壤干旱盐渍化土壤质量演变规律、退化过程与保育机制,研发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及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及产品装备。针对我国化肥过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揭示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与调控途径,阐明化学养分循环利用过程及有机养分生物转化与促效机制,创建肥料养分协同优化方法与养分推荐新技术,研发化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化肥减施增效模式,创制新型绿色肥料。针对农用微生物资源不足,土壤生态失衡等突出问题,系统开展农业微生物优异资源的遗传改良、菌种创新与产品创制,深度发掘土壤微生物组资源,揭示农业微生物宿主互作及环境适应机制,定向调控土壤微生物组功能,研发新型微生物制剂。(经济日报记者 常理)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编辑:吴佳佳  责编:佘惠敏



打印』『关闭